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新闻中心 - 企业新闻
企业新闻

智能制造与工匠精神

大字小字2016年07月20日

工业4.0被国内外媒体炒得热火朝天,智能化的高调沸沸扬扬。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,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.0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战略思想。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,工业4.0目前仍是理念、愿景和发展战略,还不是现实。工业4.0(Industry 4.0)是德国政府和工业界定义的制造业的未来蓝图。德国人认为,18世纪机械装备的引入标志着“工业1.0”时代,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标志着“工业2.0”时代,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标志着“工业3.0”时代,现在,人类整进入“工业4.0”时代,即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,其中所谓信息物理系统(Cyber-Physical System,CPS)也称虚拟现实交互系统,是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。CPS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(NSF)在2006年正式提出,究其核心要义,是传统制造业利用物联网(Internet Of Things,LOT)和大数据分析(Big Data Analytics)进行的智能化转型。

上述智能化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,因为“中国制造”和“德国制造”相比,从基础到技术创新水平差距大,不少企业还处工业2.0、3.0的补课时代。工业4.0是一个过程,是一个系统进化的过程。立足国情,认清制笔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,极力将自己的优势带进智能制造阶段。

我们的优势是什么?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高速发展应证了比较优势这一经济学原理。在今天全球化、信息化时代,对劳动力的理解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劳动的载体,还包括智力劳动。实际上任何劳动者都是这二者的结合,都是制造技术的载体。中国人的手、脑优势是制造业的最大比较优势。当前,我们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,但技能偏低,其中又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典型。但是,我们绝不应该将这几亿人放到“智能制造”的对立面上。他们的存在,决定了中国版智能制造的内涵要比“机器人”、“无人化工厂”丰富得多。我在一年多前就表态,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,就不能搞什么“无人车间和工厂”,我们的工匠(技工)比机器人更重要,智能制造技术主要用在产品质量和运行设备的适时监控,以及研发、工艺过程优化的智能建模、仿真等方面。

一旦将这几亿人视为中国版智能制造的主力军,就会立即发现:把“人口红利”转变为“人才红利”远不止于“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”,亿万剩余劳动力转变成“工匠”的技能教育和培训更为重要。

事实上,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这种“比较优势”,即使在德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,“工匠精神”是专业化协作分工的现代制造业的生存与创新发展之本,以下引用南京材业大学张辉教授的一段话作为本小文的结束语。

一提我国制造业的科技自主创新,不应当是就想能够站在宏观面上、与国外“高大上”的企业去盲目攀比,不应当马上“求大求洋,一口想吃个胖子”。在德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,许多中小企业的员工不多,规模也不算大,装备也不是世界一流,关键是持之以恒地、不断创新地做好一件或几件产品,这些企业能够长期地为著名品牌大企业提供高技术、高质量的零部件、原材料,在某种中间产品、中间技术中占绝对份额。其实这些中小企业就是“工匠精神”,“工匠精神”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,“工匠精神”是继承更是创新。人们多年来崇尚的“工匠精神”,同样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主体,创业者们通过经年累月点滴积累的经验、从功能机理上实施持续改进,去不断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,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永续生存的利器。

在我国制造业中,大部分是中小企业,应当是提倡“工匠”精神,踏实地从基本点去创新,这样的“自主创新”在我国才有所作为,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水准的产品,才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。

对制造业中的大企业,工匠精神也很重要,我记得在80年代在美国参观世界最有名的机床公司时,老板当着我们的面指着一位老工匠说:“他养活了我!……”

胡楠语录

我作为一个老的工程师,也是半个工匠,祝制笔行业充分发扬“工匠精神”,努力实现制笔强国梦!

分享打印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