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屉里
背包里
刚才的手里
可能每个写字的人
都用过圆珠笔
26年来
有个人一直站在这支笔的背后
他是把中性笔技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
他创造了一个“中国智造”的故事
他是——
真彩文具有限公司董事长
黄小喜
△风云粤商:从小小的笔尖 如何打破中国制造技术的壁垒——真彩文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小喜
(点击观看完整视频:27′00″)
很多伟大的企业,初创的出发点,只是为了让普通人生活更安全,更快捷,或者更加得心应手。
二十多年前,黄小喜做外贸时,一批出口到非洲的水彩笔,到达目的地之后居然写不出来了。这让黄小喜决定亲自去做高质量的产品!于是,他“下海”了。
1991年,中国市场上的笔,一般笔尖直径0.7mm。但黄小喜在日本发现一种笔,笔尖直径只有0.5mm,甚至还有0.3mm和0.4mm的!
不同于当时的油性圆珠笔,这种笔书写介质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。写起来特别顺滑。这让黄小喜有了一个想法。
1996年,和日本一样的这种笔被黄小喜做出来了。他给取了个名字——中性笔。
黄小喜当时想不到,这支笔改变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书写习惯。
1998年,黄小喜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性笔生产基地。中国制笔在世界制笔格局中首次拥有了定价权。
我们国家3000多家制笔企业,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。作为世界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,一度掩藏着这样的尴尬——造不出笔头。
当时,生产笔头的机器、配件要从国外买,一旦坏了,还得国外工程师亲自来。有人说:“我们都能造潜艇、探月设备和大飞机,怎么可能连一支笔都造不了”。
缺乏核心技术,就要受制于人。
2005年,原本制笔的黄小喜跑去研发机床,要做中国自己的笔头加工机。
很多人说,这简直天方夜谭。因为就当时国内工业水平来看,要做高精密的工业机床,难度大过天。
黄小喜说:“我们广东人说,洗头打湿了,就一定要洗完它”。
2010年前后,黄小喜完成机台的基本设计。
但截至2011年,黄小喜投入8000万,没有回报。因为这个新机床没人做得出来,它对零件的精度要求很高,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分之一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黄小喜最终在台湾找到了能够加工这些零件的机床。2014年,中国第一台高精度高速高效的笔头加工设备诞生了。
黄小喜的笔头制造机器,超越了欧洲,不但能做不同型号的笔头,还能用在制作手机小零件、电子插件,以及医药领域。
他说:“你们要对中国制造有信心,你们支持中国制造,中国制造就会做得更好”。